不是只能愤怒

有一次和家人在国内出游时,在一家网络评分非常高的餐厅吃西餐。结果我们的晚餐等成了夜宵,40分钟后捧出来的烤三文鱼,竟然误以为自己是sushi。把生鱼退还求换,侍应满脸歉意恭恭敬敬地答应了。30分钟后,我们的餐桌依旧空空如也。几个无法咀嚼的生冷面包在桌上与我们对望。

于是我们决定取消订餐,到隔壁看来热闹的餐厅医肚子。侍应再次很礼貌地道歉。我将我们的感受对侍应说了一番,对方频频点头,虽然没有给予解释,却明显受教。

同时,我留意到另一位侍应在知道我们的决定后,飞快地跑到隔壁餐厅去。这不禁令我好奇这两家餐厅的关系。

隔壁餐厅卖的是综合大马美食。椰浆饭、大炒、本地汉堡等;服务快捷食物不错。网络评分虽然也不错,却没有隔壁西餐厅高。

长辈倡议我们在网络给予隔壁西餐厅差评,并怀疑那些好评都是作假的。一定要将他们恶劣的服务与差劲的厨艺公诸于世。我有所保留。

餐桌上的我们开始了一番“网络就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工具”的讨论。我不赞成公开讨伐。我已经将投诉细心传达,而且单据系统一定也会显示我们取消订餐,并记录入座与离开的时间。即使老板不在现场,也一定会知道有一组客户因为服务不佳而离场。长辈则无法认同我的论述。

我到柜台结账时,顺道问柜台侍应隔壁西餐厅与他们的关系。

原来两间餐厅同属一个老板。当天西餐厅的主厨因病告假,二厨也没有上班,厨房无法如常运作。于是要求他们餐厅的厨房帮忙。所有主菜都是他们厨房处理。然而毕竟他们餐厅不擅长精致西餐,错漏百出。柜台侍应知道我们刚刚的情况后也连声道歉。

我再望向隔壁西餐厅,已经打烊。看来是我们离开后,决定提早关门,以免造成更多难堪的局面。

我将情况转述,长辈才明白我不主张公开讨伐的考量。这是一个特殊情况。有关餐厅的确处理不当,然而一旦因此给予差评,就成为了一种永久的烙印。

不是善良与否的考量,而是多一份体谅。我们也许不满,但不满不是只能愤怒。

ps:图里的三文鱼出自我的厨房。非文中假扮Sushi的那片。呵呵

Advertisement

苹果大师的叮咛:纪逝世一年

今天5/10/2012, 苹果大师Steve Jobs过世整整一年。这一年里,世界依旧转动,电脑、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在日常生活里扮演的角色如常扮演,我的生活从20年前第一次用苹果开始了解排版所留下的影响,依旧在发酵。

Steve Jobs为我点燃了炙热心跳火苗,这火时猛时弱,随着风势随着心智在摇晃,在茁壮。如今,它是我每天醒来能兴奋面对世界,开心面对自己的原因。我从来没有记起这个起跑点是一台在大学的海外同学会办公室里的苹果电脑。那一部不需要用DOS程序就能够运作,用滑鼠点击视窗就能灵活操作,用一个叫Page Maker软件就能够画出海报排成书的电脑。然后在我多年后投入印刷界手足无措的时候,另一台蓝色的苹果透明电脑让我认识了分色,真正学会了设计,PhotoShop,Illustrator。没有老师真正代领我,我的老师就是那些被某人咬了一口的苹果们。

而也正是这些,我才有了广播界的因缘。那是一道曲折离奇的路。起点原来是Steve Jobs。我在去年的这一天,忽然发现的。

于是我今年在广播节目里做了这么一个特辑,用了Steve Jobs在一段访谈的谈话来体现《Night听心电图》的精神。那是我对他说谢谢的方式。也是我对你说加油的方式。

~~~~~~~~~~~~
Night听心电图:苹果大师的叮咛(上集

录音链接:http://www.myaudiocast.com/pmwang/episode/22424/

成功,是很困难的。比任何事情都困难。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电子产品教父 Steve Jobs 在一个访谈中提到的,当时有人问他什么是成功的关键,他说,那是天下最艰难的事。任何理性的人,都会放弃!

Steve Jobs: “大家都说你必须对你所做的事情充满热忱。那是真的。因为,要成功真的非常苦难,如果你不是很热爱,理性的人都会放弃…. 况且你必须长时间去经营它。如果你不是非常爱你的工作,你在当中找不到乐趣,你是会放弃的。我们在解读成败的例子时,会发现成功的人通常都很爱自己的工作,只有热忱才会让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没有热忱的,就会趁机放弃。他们都会说,为何要苦苦承受这种折磨?成功需要很多很多付出,而且会有很多很多挥之不去的担忧…. 没有热忱,肯定失败。”

看来,计划靠理性,坚持靠感性。爱,有时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情怀。一种让你心里澎湃,无悔付出的情感根基。如果你曾经或在深爱着一个人,你会明白同甘共苦的意义是什么。而梦想,你追逐的目标,其实就该像是你的情人一样。在理想的规划每一步的当下,也要感性的为之陶醉。爱一个人,无论对方爱不爱你,你看见他  想起他,心跳依旧加速。追一个梦,无论是否能够成功,你为之努力,为之坚持的时候,热血是会沸腾的。

那,就是是梦想能成真的关键。

“梦想不必伟大,心跳必须炙热 ”

~~~~~~~~~~

Night听心电图:苹果大师的叮咛(下集)

录音链接:http://www.myaudiocast.com/pmwang/episode/22425/

在其中一节的《今晚最Night听》节目里,我曾说过我们要学会让别人了解自己。后来有一名Night听族,在面子书上留言,说:“为何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呢?那不是显得很虚伪吗?”我用电子产品教父Steve Jobs的这一番话,来回答被了解的重要性。

当时,有人问他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昨晚我们听了上半段:是热忱!而第二个关键,他说….

Steve Jobs: “你必须拥有独到的眼光物色人才,要成功,你就必须要有一个出色的团队。你必须懂得快速如何将他们组织起来,稍微了解他们的情况之下就能下决策,逐步观察,逐步修正以达到你的组织能永续经营的结构,因为你需要的,是杰出的伙伴。“

他是从一个经商者、领导人的角度出发,然而这世界上也并非每一个人拥有领导的抱负。可是作为出色的人才,像Steve Jobs就会是我们的伯乐。从这一番谈话你会发现,伯乐都很渴望能够了解你,知道你做什么,洞悉你的想法,理解你的理念。如果你选择将自己封闭,觉得那是你的个性,与世隔绝;你即使很用心很努力的埋头苦干,你总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因为,你不相信让别人了解自己会让自己成功,让自己快乐,因而你也不会选择去了解别人。

梦想不是一意孤行就能达成的。我们要把本分做好的同时,也要懂得在大环境中为自己制造机会。不要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担心让别人看到你炙热的心跳。唯有让别人明白你热爱的是什么,你才会找到能够和你同甘共苦,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伙伴。你不一定需要孤军作战。

相互了解,是信任的基础。无论你是领导,还是跟班,请不要隐藏你的热血。炙热的分享,快乐的付出!

“梦想不必伟大,心跳必须炙热 ”

不是没有不可能的事。但是总是有能做的事

我常常在反问自己,怎样才算成功?虽然在很久以前就决定了,成功的定义由我自己下,别人的标准作为参考即可。于是每一次做在摄影机前,面对这些在事业上有野心,在成就榜上频频刷新纪录的成功人士,我的心里都有一个腹稿:他的成功不一定是我要的成功。他的成就不一定是我认同的成就。可是,他所追求的,一定有他认定的价值,我要了解的,是那个价值的定义。

成功的价值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有些是为了得到认同,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然而这个成功价值观,总会在创业的过程里慢慢改变。就在这些看来微小的转变中,看见了他们所追求的自我肯定。

于是有些在诉说这自己的故事的时候,迟疑了。不是因为想不起当初的悸动,而是想很完整很真切的说出来。而这些都不是三言两语在半个小时里能说完的。无论是酸甜苦辣,经历在用语言传达后,似乎都如此轻描淡写,像柴米油盐般琐碎。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到每一个转折在生命里所留下的印迹。那也许是一种冲击,也许是一个推动,也是让人措手不及的巨变。重要的是,如何面对。

他们都一一面对了….. 更贴切的,应该是:他们都一一面对着。也许他们都没有答案,可是他们都明白,答案是要从跌撞中领悟的。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绝对的答案。于是我从每一个受访者的眼神中都看到一个共同的感悟:总还有做得更好的空间。即使我们都觉得他们做得很好了。

这一次的访问对象,有年级较轻的,也有经验老道的;有误打误撞起家的,也有细心规划经营的;有随着经营而改变模式的、也有始终如一的经营理念。《创造企迹》没有给你一个成功方程式。你不会因为听了这些企业家的说法懂得如何创业。至少,我没有从自己与他们的对话中得到既定方程式。然而,每一次在导演喊了“卡”后,我总能感觉到自己血液里的温度,额头微微发烫。也许镁光灯有些关系,但是我总觉得是这些企业家对于生命的热忱让我感动着。

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没有不可能事,但是总是有能做的事。不是没有失败的沮丧,但是总有站起来的动力。不是没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但是总是有可以改变的机会。有时候要等待,有些事要经营,有些机会靠眼光,有些改变靠压力。

我们都是能者。只是看你要为你的生命标上什么价。你的价值,由你决定。

~~~~~~~~~

这一次主持电视节目《创造企迹》,访问企业人士。制作单位要我写一篇感言以刊登在《企迹》杂志里。我写了这个。
家娱频道 Astro 304  星期天 9.30pm, 不小心转到就看一下吧。

~~~~~~~

老板骂下属。《嘻哈M字辈》讨论后记

在星期六早上的节目《嘻哈M字辈》我们谈了老板有没有高声大骂下属的权力。在准备的过程里想了很多,在on air 讨论后也想了很多。于是决定将想法写下来….

在健康的企业文化里,老板与下属该是有商有量的。大家坐在一起开会,就是要将彼此的意见分歧一一分析、达致共识、并解决。然而在无法达致共识的情况下,最终决策着就是最高权限人——老板。老板的意见就是公司的方向。老板有公司运作与人事部署的绝对掌控权。老板是领导,员工是跟班。

于是当跟班跟不上领导的脚步,领导要做的决定该是:要提拔他,还是弃用他。如果是前者,领导该有一个培训制度引导跟班。为每一个跟班寻找最适合他的位置。如果每个齿轮间的轮齿无法对位,运作无法顺畅,团队是无法前进的。当跟班在引导下一再犯错,那领导应该检讨的是:这跟班是否在对的位置上做适合他的事情?还是有关培机制无法奏效?

这些都必须是在思维清晰的理智分析才能进行的。如果领导相信以恐吓与大骂的方式能够将错误纠正,团队最终产生的只会是逃避文化。为了避免宣泄式的惩处,跟班会选择做最简单最轻易完成的工作。基层的心态永远会是少做少错,而不是多做多得。

我察觉国内很多企业都面对领导层后继无人的窘境。我觉得这和责骂文化有关。即使不是当面高声大骂或面对面的责问,在电邮里的责问式沟通也严重泛滥。由于电邮的通讯方式方便,沟通变得直接,我们也很容易的流露出第一反应。最常出现在老板给员工的文句是:“请解释,为何有这样的问题?”

虽然只是几个字,却显示了老板的不耐烦与不满。这是大忌。而有些老板则选择以不回应电邮作为缓冲,那其实也是间接制造了责骂的效果;仿佛在说:我没有心情处理你的错误。

最有效的纠正方式,是制造一体感。与对方一起面对错误,解释问题,决定对策。老板为何不能说:我们来探讨以下,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老板为何不能说:我们要研究问题的根源,看能够纠正多少。

于是有了另一个角度的探讨,如果员工在犯错的当前不承认自己犯错呢?那其实是老板与员工认知有差异所造成的。问题的源头有可能是:老板没有将自己的认知与标准清除传达;或是员工没有将老板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如果是前者,老板应该大骂的人是自己。如果是后者,老板应该给与提醒,严重则是警告。启动正常的赏罚程序。

健康的赏罚程序,该是能给以员工改正的机会。而非打击士气宣泄情绪。无论什么情况低下,责骂都不是有效的领导方式。

 

~~~~~~~

这文章也以《我们的责骂文化》为题,刊登在《联合日报》。谢谢东马砂拉越报章赏脸邀稿啊。

 

迟。到

我不敢说自己是个准时的人。常常会错误预算时间。出门前因为一心想要完成某件想要在出门前完成的事情可是过程不顺利而耽误了出门时间的情况常常发生。于是我学着让自己习惯提早完成任何事情。只是当所有事情顺利进行时我却成为早到的人。常常因此出现被解读为浪费的时间窗口。有时候还蛮难拿捏的。

那天为主持的访谈节目进行录影拍摄,受访嘉宾延误接近四个小时才抵达。由于我为这工作将整天的时间都腾空了,所以没有太着急。只是大伙儿等得不耐烦难免会有一些怨言。关键应该就在于对方没有给一个确切的抵达时间。我们都期待下一秒推门而入的就是我们等待的人。当这样的期待一再落空,耐性就慢慢被磨掉了。有人说如果对方入门不道歉我们就摆臭脸。有人说对方如果不买些好吃的补偿就要罢工。

嘉宾抵步后除了一脸歉意,手上没有打包也没有礼物。我上前握手和善的打招呼。没有问原因。我心里只不断的提醒每一个人都有逼不得已的情况,他也一定很焦急吧,那就不要加重别人的愧疚了。只是工作伙伴对我的举动看不过眼,觉得我虚情假意啊… 其实我心里一点都没气。

在访谈闲聊的过程中嘉宾再次致歉,我说还好。他说:”如果是我就不能还好。要我等4个小时我不行…. ”  他居然会这么说,表示他也很在意自己迟到吧。我就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不是吗?我是这样想的。

四天后迟到的人变成我。那是一个广告录音工作。抵达录音室的时候已经是约定时间后的1个小时又15分钟。坐在录音室里等我的人有四个。两个客户。一个市场部同事。一个录音工程师。他们因为我干等了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间。只因为我错听约定时间。过了约定时间35分钟后接到他们的电话。再花半个小时穿越城市抵达录音室,四个人的1个小时又15分钟就白白过了。

开车的过程里我想了很多。那时间到底是我听错还是联络人说错并没有在我的思绪里。那已经不是关键了。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客户等不及而换人录音也是理所当然的。电台现场总能找到其他的声音演员。

抵达后发现客户依然在等我。除了道歉真的也没多说就马上投入工作。后来客户还说了一些听似赞美的话。我一时之间也不懂如何反应。也许那是他们说来安慰我,好让我不要为迟到太愧疚的话。可是因为他们的善良,我才稍微释怀。

我想我还是会对迟到的人善良。……. (想了一下)….. 只要他有为迟到真的感到愧疚….. (又想了一下)只要他不是习惯性迟到。如果是,我就比他更迟到。…. (又再想了一下)…. 爱迟到的人还是不要约我好,要不我要想很多。很烦。

就像演唱会。

也许就是这样的。现场的尖叫、亢奋与感动,我们追求的感观刺激,都比演唱会的“演唱”部分来得更重要。我发现自己对于中气不足五音不全的严重问题原来都可以一并接受。甚至一并喜欢。那原来可是是重点以外的事情。

当他从我身前掠过。我感觉到的一股力量。这力量不来自他,却来自我心里的澎湃。所以他是不是他,原来也不重要。

人生也不过如此。如果我要得到的是你的掌声,我不一定要当伟人。我只需要当你眼中那个认为让你有力量的人。我不是富翁,不是首相,不是慈善家,不是律师、医生、会计师、工程师、警察、法官…. 但我们在这舞台都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灯光。

我不必你为我鼓掌 >> 这是假话。我更希望你因为想为我鼓掌而找到为自己鼓掌的动力  >> 这是凌晨时分不想睡而看见几则不错的部落格文章和fb留言所引发的感触。

我看见有人怀念已经过去式的人物、事情和东西。我发现我还是想说这一句:当那一天来临,请不要怀念我。虽然我知道我会为你愿意怀念我而欣慰,但是请不要怀念我。因为为自己鼓掌比为我鼓掌来得重要。如果为了无法为我鼓掌而感伤,为我鼓掌的意义就不存在了。我只是一个你偶尔通过空气接触到的声音。重点不是我,而是你从声音中所得到的。

我真的很爱那天看的演唱会。虽然重点根本不是演唱。

p/s: 写于重返广播界的第363天。

导演真厉害啊!

那天的拍摄的确很辛苦。早上4点到晚上10点才正式完成。导演有要求,一个镜头重复彩排、就位。

虽然对于镜头前的自己一直都不怎么喜欢,现在看到成品,觉得导演Jackson真的将感觉抓的很精准。这一次的成品中,其他mv的我都在拼凑群戏,唯一亮相较多的这一支,遇上了这么用心且有经验的导演,我真的无法不将今年我理应犯太岁的说法归类为谬论。

今年快结束了。这是我人生最精彩的一年。太岁老爷,明年也要对我好哦。

虽然有人将mv上载到youtube,还是希望大家能赶快去买一张《988虎甲天下过好年》支持一下。现在买到的,是桌面月历版本哦!

忙着无聊。

看了一看自己过去的照片存档,才想起我是在去年的10份开始,在摄影机后头掌控一切。初当制作人,制作一档宠物节目,被任性的动物搞得满头大汗。

今年的10月份,再次出外景拍摄。只是自己却是镜头前的角色。虽然对于这个角色早在三年前便逐渐习惯,然而拍mv还是头一遭。

天未亮就化妆,夜宵也错过了才卸妆。这样说真的好像很忙碌。其实不会。一点都不忙。倒是很无聊。接近20个小时的拍摄,大多数都耗在等待。等待制作群取角、打灯、摄景。等待完成其他角色的拍摄。B咖如我是群戏要角;干等的时间当然更多。

看着摄影队伍忙碌,我恨不得自己就是助理、副导、灯光、导演。只要有事情忙,即使苦差,也真无所谓。只是一身戏服,满脸妆;为了不要糟蹋造型师、化妆师、发型师的心血,大一点的动作都会加快心跳。偏偏衣服总是为春天设计,在常年如夏的大太阳里,我的发根犹如不定时爆裂的水管,用汗水泛滥整个身躯。

前一天只有三小时睡眠,在镜头前却硬张大眼睛装精神。神经很紧张。背歌词偏偏又是我的死穴。造型师要我不带眼镜上阵,大字报变成一片糊。满脸的假自信… 真幸好只是B咖。

因为有制作的经验,对于拍摄的长时间无聊状其实比较能体谅。没有人要把我们晾着干等的,要处理的技术问题真的很多。只是我更了解自己为什么对电台的热衷远远超越对电视的喜爱。

无论如何,也因为如此而终于闻到稻香。那才像是我在乎的收获。

今年适耕庄收成的稻米中,有我们的汗水… 和对嘴唱歌的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