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外交”是中国赠送熊猫的外交手法。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
环顾历史,中国曾经进行“熊猫外交”的对象包括有: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墨西哥、台湾、香港、澳门。但是,这些都是中国“赠送”熊猫的对象,非租借。8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熊猫热,中国开始以商业租借的方式推销熊猫,引起争论与非议。90年代停止商业租借,而转以“合作研究”的计划将熊猫运出国。
中国人是全世界公认的精明生意人。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在有关计划下,中国将一对健康、有繁殖能力的大熊猫送至其他国家进行为期10年的合作研究,中国派出技术人员与该国共同进行对大熊猫的研究工作,该国每年付给中国100万美元(317万令吉),10年总共支付1000万美元(3170万令吉)。
看来这个“联合计划”并不受落。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目前只有4只“合作研究计划”熊猫,一对在美国,一对在泰国;而新加坡国家动物园在今年内会加入行列。看来,也不难了解为何我国一向中国献意要借熊猫,人家就爽快答应。那是4月1日首相访华时向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的。两个月后首相对华特使丹斯里黄家定在电视台说已经成事,并声称中国在处理我国的申请“比其他国家还快”。
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说明我们“惠借熊猫”是否就是年租100万美元的“合作计划”。难不成中方有特别优惠让我国豁免租借费?只是,左看右看也不太看得出来豁免的基础是什么。若然不谈租借费,大马动物协会主席向媒体透露,建设熊猫专区需要200万令吉,而每个月的管理费预计将高达50到70万令吉。也就是说熊猫在这里的十年,不包括租借费就得花上8400万令吉。
单单这一笔费用,就不难解释为何国内出现了冷嘲热讽及反对的声浪。然而黄家定在电视访问里说明,惠借熊猫没有政治考量。也就是你们反对还是赞成,喜欢还是讨厌都不重要。那么一定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吧?
若以合作研究为基础,我国是否能从熊猫研究计划中得到宝贵的动物保育知识会是关键。我国境内的野生动物种都属热带雨林动物,熊猫是温带动物,看来学术研究的直接关联有待商榷。要如何评断这至少接近1亿2000万令吉的投资是否合理?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马来西亚急需资金以保护本土的濒临绝种物种,如马来亚虎、海龟、人猿及苏门答腊犀牛。这项投资如果放在保育本土动物的研究,更为实际。
专人说的话,好像很有理。
那么在旅游收入方面一定能有很可观的收入能平衡这支出。惟熊猫将安置在布城的湿地公园,那是一座免费公园。但是,如果熊猫馆有入门收费,票价以国家动物园为标准,假设有同样的人流量,以2011年的国家动物园大约1200万令吉的门票收入为标准,10年会有1亿2000万收入。虽然没有大盈利,但至少平衡了啊!
只是,国家动物园有469种动物,动物数量高达6097只。熊猫馆只有1种动物,动物数量:2只。即使生宝宝,也要归还给中国。而且,要支撑10年呢….. 以上推算,似乎不切实际。
说来奇怪,人家租借熊猫,都安顿在运作方便资源集中的动物园,我们为何关进湿地啊?
无论如何,两只漂洋过海舟车劳顿的熊猫,是无辜的。它们来了,我们还是要热情欢迎一下。
咦?不如就叫“无无”和“辜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