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照片就很疗愈了。

刚将手机WALL PAPER给换了。我是那种会比较喜欢原厂设定的人,即使是联络簿里的号码我都不加上照片。懒惰吧。也觉得人家打电话来的原因不一定符合你手机那张照片的表情。图不对情绪不太好。但刚刚突然想换。换了这张。想念吧。在这样一个办了一场惨淡的签书会后一个人在该是热闹却热闹不起来的商场里找午餐的星期天突然想念那个超级无敌悬崖海景。这是我们往另外一座古堡走着走着回头一望忽然发现的迷人角度。看照片就很疗愈了。所以手机时时刻刻都看到它就不必看医生了。

克罗地亚。Dubrovnik。

Advertisement

照片图解。

这些,都是没有经过设计,随即拍的。照片的故事,都是我自己猜测的。故事的感悟,都是我自己的感受。不打算找答案,问真相。拿起相机按快门原来就是很个人的一件事。就这样,很个人的陶醉在自己的想象中。

xindiantu_Photo_BirdTree copy
xindiantu_Photo_tofeel copy

xindiantu_Photo_Wheelchair

xindiantu_Photo_Worker

xindiantu_Photo_Turn

 

xindiantu_Photo_Stairs

xindiantu_Photo_SeeLook

xindiantu_Photo_Read

xindiantu_Photo_LightBulb copy

xindiantu_Photo_HUG

xindiantu_Photo_HorseFocused

xindiantu_Photo_GiveWay

xindiantu_Photo_Chilis

XinDianTu_Photo_CatWindow

xindiantu_Photo_BIRDINCAVE

xindiantu_Photo_BirdBuildings

出书。为什么?

到底为什么要出书?其实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奇特的时刻。《今晚最Night听》7月的节目新口号“一天的结束就是另一天的开始”,说的不只是每一天的结束,也是我个人的心情。

是的,我的确很少在节目里说我自己的事情。因为对我来说,广播节目是你们的。我说的事情该让你们有共鸣。我什么时候生气什么时候快乐其实和大家没什么关系;公众议题就另当别论。然而当我觉得我有些感悟或许也能够让大家有所思索的时候,我就会包装成节目里的一部分。

我写的《Night听小故事》就是这样产生的。有些朋友看了那些故事,会问那些是不是我的真实故事。我总是说“情节是虚构的,感悟是真实的。” 这种回答一般换来的又会是一脸疑惑。因为如果你把故事都当成言情小说来看,我想你的疑惑也很实在。

我一度犹豫要不要将每一个故事背后的联想与意义在书里一字一句写清楚。后来由于不想它被摆放在书店里的激励书栏上而打消了念头。于是还是选择了用一句感悟、配上适当的照片在适当的页面出现。恩。我想,到最后这本书卖的是一种氛围。而这个氛围是要由你发现的。

因为自己发现的事情,总比别人告诉你的道理深刻。

这本书,其实老早就可以发了。之前随2V1G专辑附送的《night听笔记本》算是一个蛮成功的试验品。我平均每个月都有3个原创小故事,要结集成书一点都不难。只是,一旦节目有更动,这本书就会有很不一样的意义。我一直hold住正式将之出版的计划,是因为这两年里对于节目的存亡我总是莫名其妙不明就里的意会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直到今年,那些我尝试说服自己是因为自己多心而意会到的不确定因素,看来终于会成为确定因素。于是我下了一个决心——这书铁定要推出了。若然是一个结束,它就是过去三年的纪念。若然是另一个开始,它同时会是掀开另一个序幕的纪念。

当我把书的样本拿去给出版社,我抱持的是挑战自己的精神。其实我若将牙关咬得更紧一点,也可以自资印刷出版甚至发行的。只是我是一个贱骨头。我几乎每做一件事都必须将自己折磨得不成人形,为的就是想试验、学习和体验。我要体验一个大型出版社如何动用并运作其出版肌肉去出版一本我写的书。虽然现在才处于出版的初期阶段,我看到、学到、体验到、了解到的东西,让我受惠很多。我很庆幸我做了这个决定。

书出版了。那天Luke在直播室交班给我,将这书拿在手中说:“看了好想哭。” 不因为故事感人,而是他知道一本书的诞生,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想法多多的人来说,是何等难得的事。真是性情中人。

只是,我自己虽然也很兴奋,却没有那种想哭的感动。因为,这只是一个开始。这本书是我接下来一年里想做的事情的其中一环。它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是我的步伐依旧不稳建。我还要更努力。我还要试验的事情,还想体验的感受,会一波接一波的发生着。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这两年终于真正的买了相机拍我想拍的照片,然后相片的精神和我说的故事的精神原来非常吻合。想抓一抓假扮摄影人的痒处。一石二鸟在40之前全都干掉它。就干了。


我期望书不要卖得太烂。我希望这本书对于出版社来说不会是一本必须用烹饪书的销量来补贴的计划。虽然我已经选择了最经济实惠的尺寸,但它毕竟是一本接近200页的全彩书,而且基于我一些让出版社懊恼的坚持,以本地市场的一般销量来说,要回本其实很不容易。我唯有不要脸的竭尽所能努力推销。书名叫《今晚最Night听》,门市售价 RM28。两个星期后在全国各地的大众书局都找得到。目前在KLCC的海外华文书市以20%的优惠折扣出售。我会在20/8(星期一)中午12点在当地办一场分享/签名会。希望能够刺激一下,多卖几本书。

本来只想写几个字。结果写了一大堆。就是个唠叨的老人家。

不。想要的

我不曾拥有的 我不期待有
我一直拥有的 也会离我而去的
我担心什么呢 我担心咖啡凉了 太苦
也担心 咖啡太热 会汤舌

但是我是不爱喝 不喝咖啡的
只是关于咖啡的 它总是浪漫的
我在意什么呢 我在意你不知道咖啡是浪漫的
爱不爱它 都是浪漫的

我不想要的 都是美好的
我很想要的 都是遗憾的
我真的要了 却又逃跑了
我又逃跑 你逃跑了
我们都以为
得不到 是最好的。

我不想要的 都是美好的
我很想要的 都是遗憾的
我真的要了 却又逃跑了
你要逃跑 我逃跑了
我们都以为
逃跑的 是最好的。

我不曾拥有的 我不期待有
我一直拥有的 也会离我而去的
离我而去的。

无。无和辜。辜

“熊猫外交”是中国赠送熊猫的外交手法。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

环顾历史,中国曾经进行“熊猫外交”的对象包括有: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墨西哥、台湾、香港、澳门。但是,这些都是中国“赠送”熊猫的对象,非租借。8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熊猫热,中国开始以商业租借的方式推销熊猫,引起争论与非议。90年代停止商业租借,而转以“合作研究”的计划将熊猫运出国。

中国人是全世界公认的精明生意人。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在有关计划下,中国将一对健康、有繁殖能力的大熊猫送至其他国家进行为期10年的合作研究,中国派出技术人员与该国共同进行对大熊猫的研究工作,该国每年付给中国100万美元(317万令吉),10年总共支付1000万美元(3170万令吉)。

看来这个“联合计划”并不受落。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目前只有4只“合作研究计划”熊猫,一对在美国,一对在泰国;而新加坡国家动物园在今年内会加入行列。看来,也不难了解为何我国一向中国献意要借熊猫,人家就爽快答应。那是4月1日首相访华时向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的。两个月后首相对华特使丹斯里黄家定在电视台说已经成事,并声称中国在处理我国的申请“比其他国家还快”。

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说明我们“惠借熊猫”是否就是年租100万美元的“合作计划”。难不成中方有特别优惠让我国豁免租借费?只是,左看右看也不太看得出来豁免的基础是什么。若然不谈租借费,大马动物协会主席向媒体透露,建设熊猫专区需要200万令吉,而每个月的管理费预计将高达50到70万令吉。也就是说熊猫在这里的十年,不包括租借费就得花上8400万令吉。

单单这一笔费用,就不难解释为何国内出现了冷嘲热讽及反对的声浪。然而黄家定在电视访问里说明,惠借熊猫没有政治考量。也就是你们反对还是赞成,喜欢还是讨厌都不重要。那么一定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吧?

若以合作研究为基础,我国是否能从熊猫研究计划中得到宝贵的动物保育知识会是关键。我国境内的野生动物种都属热带雨林动物,熊猫是温带动物,看来学术研究的直接关联有待商榷。要如何评断这至少接近1亿2000万令吉的投资是否合理?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马来西亚急需资金以保护本土的濒临绝种物种,如马来亚虎、海龟、人猿及苏门答腊犀牛。这项投资如果放在保育本土动物的研究,更为实际。

专人说的话,好像很有理。

那么在旅游收入方面一定能有很可观的收入能平衡这支出。惟熊猫将安置在布城的湿地公园,那是一座免费公园。但是,如果熊猫馆有入门收费,票价以国家动物园为标准,假设有同样的人流量,以2011年的国家动物园大约1200万令吉的门票收入为标准,10年会有1亿2000万收入。虽然没有大盈利,但至少平衡了啊!

只是,国家动物园有469种动物,动物数量高达6097只。熊猫馆只有1种动物,动物数量:2只。即使生宝宝,也要归还给中国。而且,要支撑10年呢…..  以上推算,似乎不切实际。

说来奇怪,人家租借熊猫,都安顿在运作方便资源集中的动物园,我们为何关进湿地啊?

无论如何,两只漂洋过海舟车劳顿的熊猫,是无辜的。它们来了,我们还是要热情欢迎一下。

咦?不如就叫“无无”和“辜辜”吧!

我们也疯韩。哼

呵呵呵… 有韩国之旅Fu对不?但是这个韩国人的语言明显被旅客同化了…. 会用”Uncle” “Potong” “一点点” 还赞我”聪明”!!!

 

这其实是在一个蛮有风味的韩国餐厅 Sweet Tree拍的。就在吉隆坡Ampang韩国村附近。食物没有太特别但是不错。餐牌里除了韩国料理还有很多地道的华人与马来餐。装潢与摆设蛮具心思的。我们吃着吃着老板就忽然跑来为我们示范做韩国街头小食。很典型在大马混的韩国人。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说的。我都努力在做

我不敢说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如果我不相信,我是不会在空中说的。

那些广告词除外, 因为我并没有机会真正印证广告文案的赞美。广告商都只找我录音,没有给我试用。我们当配音员的大多数时候连产品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所以那个时候我是声音演员。可是我也有我坚信的一点才会录的:听众都知道我只是演员。即使有时候亲戚朋友会问那个八爪鱼真的会按摩啊?我还是坚信听众是知道的。因为会问这样的问题的人是亲戚朋友,冷场的时候找话讲的。不是听众。恩。

说回我写这一篇网志的正传。我常在晚上的节目里讲一些听起来像大道理的小领悟,我将它们叫做《Night听开场白》,那些是我真切的领悟。有人问我那些短文是哪里找的,我说大多数是我写的,但是绝非无中生有。 一些是我在生活里体验的。一些是我可以认同的别人的说法。绝少是我认为有理但是我不怎么相信而觉得在空中说起来会很好听而说的话。没有。一个都没有。

然而,我在生活里体悟到不表示别人会有同样的认知。或是照着我的话去生活就会变得很快乐。不是的。例如我说《放弃比坚持容易,坚持比放弃满足》,是因为我在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的状态下而坚持。不懂为何坚持而苦苦坚持并不一定会有满足,只有委屈。所以我会在空中解释我体悟背后的含义。

又比如我说《伪装的坚强脆弱像玻璃,尖锐的碎片伤人更伤己》说的是为了面子而伪装的坚强,为了形象而伪装的坚强。在没有必要逞强的情况下假装坚强其实破坏力比你显得脆弱更可怕。若然为了凝聚力量而故作坚强、像父母为对孩子的爱在最脆弱的时候依旧表现得坚强,则另当别论。那对我来说,不是伪装的坚强,而是真正的坚强。

我说《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是我真正的精神。 我说《过去不重要,未来不可靠》,是我每天活在当下的坚持。我说《梦想就是力量》,也是我真切体验并继续相信的。我说《认真是生活的唯一方式》,也是我每天在工作实践的态度。

曾经收过Night听族的简讯,形容有时候听我说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话,虽然知道是DJ夸大其词的形容,但偶尔会觉得这个DJ并非说说而已。恩。我当下觉得我很失败, 因为你只是“偶尔”觉得我并非说说而已。

其实,我不懂如何伪装诚意。我再说,我不相信的我不会说。虽然我不一定做得好,但是我肯定在做。

你看,这样说了几次你就会觉得我因为心虚所以这样讲了。因为心虚所以写这一篇网志。恩。我承认一般人都会下这样的定论。然而今天会选择这样写,不是因为有人误会了,而是因为今天证实了一些事情。

今天证实了我在节目里说的很多话。为我的故事写了悬崖勒马的峰回路转篇章。这个情节如果不发生,我只能继续相信我相信的。今天这个情节的发生,让我相信的更有相信的理由;虽然在我过往的体验中已经应证了很多遍。这一次,却让我可以继续大声告诉你以上我说的一切的确会改变生命里的一些事情。

这个事情对我来说也许是我这辈子其中一个最重大的际遇。

请继续相信《梦想就是力量》,继续坚持《认真是生活的唯一方式》,继续用《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态度努力,继续保持《过去不重要,未来不可靠》的精神。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我的峰回路转中有一些很关键的人物愿意相信我的态度,是我的幸运。可是,我相信也因为我坚持《问心无愧,不计较付出》换取了这个幸运。

所以我写了这一篇。有一天我会告诉你这一个峰回路转的路是怎么转的。有一天我会。而有一个人见证每一个细节的发生。这个周末我要请他吃一餐好的。有人默默支持,即使只能默默的支持,是温暖的。这个温暖,是力量。

恩。就这样啊。真的。就这样。我会继续在空中说我相信的。在生活里做我相信的。

不关乎。爱国

近期似乎有好多朋友决定往国外发展。无论是来自专业领域,如会计师、律师、医生、工程师,或创意领域,如文字工作者、音乐人、平面设计师等,大家都在这几年动起移民的念头,而且很快的就付诸行动。

我必须先声明,我不认为移民或往国外发展是不爱国、不懂感恩或一些莫名其妙的人会叫做“叛国”的行为。国籍本来就是一个无聊的制度。国界原来就是没必要的分野。更甭说种族与宗教的归类,我从来不觉得这样刻意将人类分为不同群体是健康的事情。人类在生理上的结构就已经有男女性别之分,在基因里就已经有肤色外形的差异,任何用文化、宗教、国籍等自我注解的分类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这一篇文章不是为了谈若是爱国就不应该移民这类论点。我觉得大家应该没有国界没有设限的在任何地方找到发挥的机会。只是,我忍不住还是觉得遗憾的,是这些往外跑的朋友,都是“有想法的人”。

“有想法的人”对我来说,就是能够看破现有格局、对事情的了解能够更深入、对自己的专业有要求、对别人的态度有影响的人。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若然一个社会要取得进步,都必须有这些“有想法的人”的存在。无论他们是在引导,又或是默默耕耘,有想法的人总能够散发感染力,让环境与格局有改变,有进步。

在一个保守与古板的社会里,“有想法的人”往往所面对的困境会是无所发挥或极度孤独。大环境的格局所给以的限制可能大过于这些零散存在的人所能突破的。于是出走的念头会产生也的确是自然心态,不足为奇。

国家鼓励人才回流的政策对这些人来说,其实并不会奏效。他们希望得到的不只是金钱上的回报或工作上的保障,而是一种认同与肯定。“有想法的人”希望能够发挥影响力、试探并加以实践自己的理想,开创一个新格局。这些人,才是真正引领社会进步的要员。

他们都失望的要离开了。临走的时候,心理想的不是:“我要更好的未来”,而是沮丧的感慨:“这里呆不下去”。

我唯一希望的是这些收拾包袱出走的朋友,给自己多一个思考的角度:你呆下,可能成就不了你自己,但是你可以成就下一个有想法的人。只要现在有多一些像你一样的人坚持一下,咬紧牙根让这个社会看到改变的希望、接受格局的突破、尝试包容创意、也许它就会跨前一步。那么下一代就不必有你这样的感慨。然而,如果你们都走了,谁来为这个社会思考呢?

当然,我没有资格要你放弃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我只是希望我们为下一代,更努力一点点,再坚持一下下。